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泉城济南,蒙蒙细雨中,随着一声锣响,全国报废机动车行业的拆车能手,以机械化拆车比武的形式,纪念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为保护地球母亲展示高超技能和特殊贡献。 一、承载时代重托 4个多月前,国家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了贺信。他在信中说:“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机械化拆车,是报废机动车行业最核心的技术,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是今后前进的方向。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举办报废机动车拆解大赛,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了行业的关键。大赛上承重托,下接地气,功在当下,利在长远。 二、擂台精英荟萃 参加比武大赛的选手,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由报废机动车资质企业推荐,省级协会选拔报名,国家协会审核批准,再由现场测试和理论考试,最终出线52人参加最后的上机打擂。 选手平均年龄35岁,最大的52岁,最小的24岁。最远的来自新疆,其中有巴州万方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的维吾尔族选手艾则孜•依米提。各路拆车精英都在同一场地使用大型拆解机拆解同一车型。5台拆解机马达轰鸣,机头飞转,演绎着拆车人特有的奏鸣曲。 年龄最大的拆车手是山东省华嘉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赵庆东经理。赵经理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27年,使用大型拆解机9年,是全场资格最老的机械拆车手。他沉稳淡定,操作娴熟,拆车规范,最终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年长者老当益壮,年轻人后生可畏。江苏、吉林、黑龙江的年轻选手,都在试车和比赛中创造出5分钟拆完一台车的记录。 在众多选手中,有一位是回收拆解企业负责人,他就是湖南省株洲市奇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的陈光。公司老总当拆车手参加全国比武,也算是奇迹公司创造的小小奇迹吧! 经过24名裁判根据规则现场打分和综合评定,共有3名选手获得大赛一等奖,6名选手获得二等奖,9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三、现场示范推广 这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拆车大赛,吸引了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和部分正在申请资质的企业经理人的目光,共有300多人参与或者观摩大赛。已经用上拆解机的企业的参会者,通过观摩了解了国内机械化拆车的最高水平,通过比赛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学到了先进的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发挥设备性能、挖掘机械潜力找到了门路。还没有拆解机的参会者,看到了机械化拆车的威力。还没有拿到资质的参会者,更是通过大赛了解了行业发展的方向,找到了进入行业的捷径。大家表示,通过观摩大赛,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学了技术,添了信心,为以后更好地做好报废机动车拆解工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四、活跃设备厂商 纵观整个大赛,最忙碌、最活跃、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设备厂商的人员。 神钢建机中国公司的小野部长、华宏科技的胡品龙总经理,都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观看他们的设备在赛场上的英姿和表演。 大赛颁奖结束后,神钢建机吴鳌经理马上骄傲地晒出了成绩单:“一等奖3名,神钢机手占2名;二等奖6名,神钢机手占4名;三等奖9名,神钢机手占5名。”不过,这是现场两台神钢拆解机的成绩,打个对折也许更准。 无论是在比赛现场还是在大小会议室,到达最早的、离开最晚的,一定是设备厂商的人员。他们要开进设备,要布置展位,要分放展品,要分发纪念品,要收拾会场,要撤离海报,等等等等。他们重视每一个细节,看重每一位顾客,想方设法让全国的行家们了解、采购、使用他们的设备。 连云港路友重工有限公司、神钢建机(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巨翔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最终荣获大会颁发的优秀服务商奖。 五、完美策划保障 首届全国报废机动车拆解比武大赛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里面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辛劳和汗水。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许军祥会长、高延莉副会长亲临现场指挥,汽车部及各省市协会协同配合,日夜奋战,做出了非常详尽周密的计划安排,并逐项安排落实。商务部的同志到会场观看指导,祝贺比武大赛圆满成功。赛程安排紧凑合理,策划班子,功不可没。 山东省物资再生协会、山东省华嘉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作为大赛协办单位,也是倾巢出动,全力以赴。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山东省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华嘉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华,山东省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葛继伟,多次召集协会和公司的全体人员开会研究大赛需要做好的保障工作。为了备好5台拆解机同台拆车的现场,全体员工不分昼夜连续清场布置。21日试车预赛结束后,工人们连夜雨清理现场。为了准备好用于比赛拆解的报废车辆,工人们专门挑选了同类车型的百余辆小型汽车,并按照比赛进度分时段送到拆解机旁。比赛结束后,还要打扫战场,恢复原样。大会临时休息和活动室、临时厕所、标语、围栏等等,都一一部署到位,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 大赛组委会临场调度,严密操控,保证了大赛的顺畅、安全、成功。 六、消息四面开花 全国首届报废机动车拆解比武大赛,吸引了各路媒体的目光。经过大赛主办方和协办方的共同努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记者纷纷到场冒雨采访。新华社、央广中国之声、央视新闻客户端、大众报业新媒体、今日头条、济南电台、电视台、济南广电新媒体,都有多篇稿件发表播出。有的从恰逢地球日的角度侧重报道机械拆解的环保效应,有的从资源再利用的角度侧重报道机械拆解的经济价值,有的从代替人工的角度侧重报道机械拆解的工作效率,有的从选手背景的角度侧重报道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大会及时推送了这些新闻报道的链接和播出时间信息,使会内会外的行业人员及时了解了大赛的消息,产生了比较好的轰动效应。 在赛场内外、会场内外、合影现场,始终频闪着一位年长摄影师忙碌的身影。大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不了解他的来历,不明白他的贡献。他是山东党报大众日报的退休高级摄影记者,名叫徐延春。大会所有资料照片、花絮照片、全员合影,都是他的作品。还有一位老同志,也在现场追寻亮点,不断拍摄,并且亲手编稿发稿,在新媒体及时报道大赛。他叫王剑,也是摄影老手。两位老同志都是志愿者,无偿为大会服务。 四面开花的新闻报道,及时高效地向社会发出了环保拆车、高效拆车、科技拆车的信息,让社会对报废机动车正规合法拆解行业有了全新的了解,展示了行业的良好形象,扩展了大赛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