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姚明现身上海“绿色账户”信息化平台开通仪式,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正式运行,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日益受到市民关注。上周六在梅园中学举行的徐汇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中,有关垃圾分类的一系列活动展台前人头攒动,吸引了众人参加。
活动中,也有不少参与者觉得,垃圾分类除了要有理念,还需学点实际操作技巧,才能打消顾虑,更有主动性。比如:在家庭中,如何让琐碎垃圾“各就各位”而不影响空间整洁?电子垃圾五花八门,收集和处理是否要有所区别?……来到现场的“绿色账户”创始人孔令韬和志愿者们纷纷为大家支招。
琐碎垃圾,短期收纳有窍门
电子垃圾规范回收、零废弃卡分类回收、物物交换、厨余垃圾无害化宣传……这些是全国科普日当天,徐汇区“科普进社区”展示活动的组成部分。其中,零废弃卡分类回收,旨在倡导人们把生活中习惯随手丢弃的部分可回收物收集起来,循环利用。
在现场,来自凌云街道“绿主妇”梅陇九村分队的志愿者王菊萍告诉记者,像纸箱纸盒、矿泉水空瓶、大件的废旧塑料制品等,居民们会处理给废品回收者;而像牛奶盒、塑料袋、饮料罐等,则容易被随手丢弃。“这些东西比较零碎,在家囤放起来又显得占地方和凌乱; 我们实践出了一些随手收纳的方法。”王菊萍向记者介绍了这些方法,仅需一个小型纸盒,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收纳得干净整齐。
利乐包:喝完利乐包的牛奶、果汁等,将包装剪开,用水把内壁冲洗干净,晾干、压平,一层层叠放在收纳盒中。收集多了可用细绳捆扎。
食品类塑料外包装:将食物残留弄干净,铺平、卷起,用细绳扎起,竖着插在收纳盒的边角处。
非食品类塑料外包装:包括买菜用的塑料马夹袋等,处理方式同食品类塑料外包装,只是分开放置。
易拉罐:洗净内壁放置
王菊萍说,梅陇九村2012年开始对这四类容易被顺手丢掉的垃圾尝试分类回收,光是去年一年,就回收了一千公斤左右。“好好收集,能很好地减少垃圾量,变废为宝”。此外,她所在的社区有退休党员擅长用易拉罐做手工,于是带动了不少居民用这种方式变废为宝。记者也在现场看到了用易拉罐、瓦楞纸、塑料绳等各种废弃物品制作的工艺摆设。在一副用矿泉水瓶盖做成的中国象棋前,不少学生和家长还驻足拍照留念。
电子垃圾,有害部件可另行打包
在“电子垃圾规范回收”的展位前,来交电子垃圾的学生和居民络绎不绝。负责清点的梅园中学预备班学生陆婷忙碌地将废旧手机、锂电池等分别放置。她说:“参加这个活动可以学到很多环保知识,比如电子垃圾包括哪些、乱扔有些什么危害等。”
该活动的志愿者、龙南小学科技总指导老师金雯对记者说,在活动中收集的电子垃圾将统一送到“绿色账户”团队进行后续的规范处理,“现在一些不规范的处理方式会导致环境污染和个人信息泄露”。
“绿色账户”创始人孔令韬当天也来到了现场。他告诉记者,电子垃圾的范围非常广,目前从实际出发,基本将生活类的电子垃圾按照体积和用途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第二类是小家电,如电话机、收音机、计算器等;第三类是办公电器,如打印机、复印机、电脑等;第四类是中大型电器,如电冰箱、电视机、空调等。“由于第一、三、四类有较高经济价值,目前很多都被收废品的‘马路游击队’收购去了,然而那种暴力拆解后用明火、用药液来回收原材料的不正规方式,极大地危害了空气、水质、土地。而正规的回收处理厂家应能做到环保达标。”
他也提醒市民,在这些电子垃圾中,有一些部件对环境的害处较大:“如光盘含有的特种塑料,硒鼓、墨盒中的残墨等,不规范处理的话,对环境压力很大。它们也被归为‘有害垃圾’。”因此建议市民在分类电子垃圾时,可将这些小部件单独包装起来,投到专门的回收箱中。“我们在徐汇区的学校中放置了约10个回收箱,全上海有50个左右;市民还可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绿色账户’来联系电子垃圾的寄送回收。”收集后的电子垃圾,“绿色账户”会将其分类,统一集中到一定的量再交付正规厂家;另有一部分并没有报废的电子产品,则会登记后作公益捐赠。“比如我们收集到的计算器中,有10%至20%都是好的,这部分捐给学校,二手物品再利用也践行了低碳环保。”